?xml:namespace>
是与非
-?痛恨?-
是与非是相反的,“是”是对的,不错的,“非”是错的,不对的似很容易辨别,但一般人却往往辨不清:通常以为的是,不一定是真的是,有时却是非的,通常以为的非,不一定是真的非,有时却实在是是的。
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过的生活不同,对于是非的见解也就不能一样。我以为是的,你不一定也以为是,他以为非的,我有时反以为是;卖东西的以增高价率为是,买东西的却以减低价格为是;信佛教的以敬菩萨为是敬耶酥为非,信耶酥教的却以敬耶酥为是敬菩萨为非;二十几年前,我国男子都拖发辫,女子都缠小脚,当时大家都以为是的,到现在却谁都知道非了。
所以这些所谓的非,都仅能适用于一时,适用于一时的地位状态或目的的,只是主观的相对的见解,并不是最正确的。
那么到底怎样的才是正确的是非底见解呢?处在怎样地位过着怎样生活的人才有正确的是非底见解呢?简单的回答:只有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形来的见解,和客观事物相一致的见解,才是真确的是非底见解。更概括些说,是真理便是是,不是真理便是非。真理决不是完全由主观产生的见解,而必得有客观性的。这样客观的真理,必得站在前进的实践的立场上的人才能把握得到,所以能有正确的是非底见解的,也只是站在前进的实践的立场上的人!例如倭寇侵略我国,明明是“非”的,但他的帝国主义立场使他不得不说欺骗的话了:侵略中国是“是”的。
我们要正确的辨别是非,便须始终不离前进的实践的立场。不过我们的认识是须要逐渐增加的,所以我们所认识的是非,决不完全是有相对性的,是,不会绝对的是,往往包含着非的部分,非,也不会绝对的非,有时还带着是的部分。但是它是有绝对性的,所以决不会把是的完全认做非,把非的完全认做是,也决不会昨天认做是的,今天竟全以为非了。因为有绝对性,是非才不致随意颠倒,因为又有相对性,是非的认识与判断的能力才会不断的进步。
《桂林晚报》(副刊第九十六期)1939年9月25日